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生育率怎么计算,总和生育率计算公式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生育率怎么计算公式生育率怎么计算
关于生育率怎么计算公式,生育率怎么计算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生育率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出生活婴数与同期平均育龄妇女人数之比,通常用千分数表示。
2、是总出生数与相应人口中育龄妇女人数之间的比例,亦称育龄妇女生育率。
3、一般生育率指每1000育龄妇女的全年活产婴儿数。
4、出生率因受性别、年龄及其他人口特征的结构影响,难以充分反映人口的生育水平。
5、而一般生育率将生育量与人口中同它关系最密切的育龄妇女数相比,就摆脱了上述结构影响,相对可靠地反映出人口的生育水平。
6、对生育率作细致分析时发现,一些影响男性人口的社会经济因素也能导致生育水平的变动,并可按男性育龄人口计算出生率。
7、标准化生育率按标准人口的妇女年龄结构,对不同人口的分年龄生育率加权平均得出的生育率。
8、一般生育率受两个因素的影响,即分年龄生育率与育龄妇女的年龄结构。
9、对比两地或不同时期生育率水平时,有必要从一般生育率中消除年龄结构的影响,即采用统一的标准人口的年龄结构计算生育率,这称作生育率的标准化。
10、资料表明,分年龄生育率都是乙地较低,但一般生育率反而甲比乙低,这一矛盾现象是因乙地生育旺盛的年轻育龄妇女的比重较大引起的。
11、这种被年龄结构所扭曲了的生育率对比关系,在标准化过程中得到调整。
12、若取标准人口的年龄结构,分别计算两地的一般生育率,可得标准化生育率:甲地63.75‰,乙地58.64‰。
13、这就使一般生育率与分年龄生育率保持高低一致的关系。
14、一般取与两个地区有关的人口当作标准人口,如比较各省市生育率时,可取全国人口作标准人口。
15、方法从间接数据推导人口生育率参数的方法。
16、间接数据有两种来源:从人口普查或调查中专门设置的一两个问题获得;依赖普查或调查中必然涉及的一般性问题。
17、间接数据与直接数据有很大区别,因而不能为常规的人口统计学方法所利用,由此发展的各种间接估计方法往往由一系列推算步骤构成,在很多情况下还要藉助于人口学模型,所以间接估计法也含有“间接”推导的意义。
二、生育率怎么算
生育率计算是出生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内总人口数)×1000%。
人口出生率指某地在一个时期之内(通常指一年)出生人数与平均人口之比,它反映出人口的出生水平,一般用千分数来表示。生育率计算是出生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内总人口数)×1000%。
生育率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出生活婴数与同期平均育龄妇女人数之比,通常用千分数表示。育龄妇女指处于生育期的妇女。生育期的年龄界限,一般使用15岁—49岁的标准。生育率是反映妇女生育强度的重要指标,它是影响人口增长速度的核心因素,同时也是制定人口计划和进行人口预测的重要指标。
反映妇女生育强度的指标,还有已婚育龄妇女生育率、已婚育龄妇女分年龄组生育率等。已婚育龄妇女生育率,这个指标反映了已婚育龄妇女生育的强度。指每1000育龄妇女的全年活产婴儿数。
出生率因受性别、年龄及其他人口特征的结构影响,难以充分反映人口的生育水平。而一般生育率将生育量与人口中同它关系最密切的育龄妇女数相比,就摆脱了上述结构影响,相对可靠地反映出人口的生育水平。
对生育率作细致分析时发现,一些影响男性人口的社会经济因素也能导致生育水平的变动,并可按男性育龄人口计算出生率。男性的育龄期较长,一般情况下,男性的一般生育率显然低于女性,经验表明:0.8(或0.9)GFRf=GFRm。
一般生育率受各年龄妇女生育水平、已婚比例、育龄群年龄结构等因素的影响,需分清各因素在生育率变动中的作用。
三、生育率是怎么计算的
1、总生育率:总生育率是指在女性特定的生育年龄群体中,每个女性平均生育的孩子数。通常将15至49岁女性的年龄划分为五个年龄段:15至19岁、20至24岁、25至29岁、30至34岁和35至39岁。总生育率计算公式如下:总生育率=Σ(年龄特定生育率×年龄群体人口)÷1000。
2、年龄别妇女生育率:年龄别妇女生育率是指一定时期内某一特定年龄组育龄妇女生育的活产婴儿人数与同期同一年龄组育龄妇女人数之比。
3、累计生育率:累计生育率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出生人数与同期内育龄妇女人数之比。
4、终身生育率:终身生育率是指假定一批同期出生的妇女按照一定年份的分年龄组生育率渡过整个育龄期,平均每名(每千名)妇女生育的孩子数。
5、出生率:出生率是指每1000名人口中,每年出生的婴儿数量。
四、总和生育率计算公式
总和生育率的计算公式为:TFR=总出生数/总育龄妇女数。
总和生育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平均生育的子女数。它通常用于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育水平,是预测未来人口增长的重要指标之一。
总和生育率的计算公式中,总出生数是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出生人数,而总育龄妇女数是该国家或地区的所有处于生育年龄(一般为15-49岁)的妇女总数。
为了更准确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育水平,通常会使用总和生育率来进行比较。这是因为总和生育率能够消除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从而更客观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育状况。
总和生育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文化、经济状况、政策法规、医疗保障等。例如,在一些国家,由于生育观念的变化和生育意愿的下降,总和生育率可能会下降;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生育意愿较高且生育成本较低,总和生育率可能会相对较高。
1、影响人口规模和结构:总和生育率直接决定了人口的出生数量和人口结构。低生育率会导致人口老龄化加剧,人口规模逐渐萎缩,而高生育率则可能导致人口规模迅速扩大,但同时也可能带来社会负担加重等问题。因此,适当的总和生育率对于维护人口规模和结构的平衡至关重要。
2、影响经济发展:总和生育率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生育率下降可能导致劳动力短缺,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过高的生育率也可能导致劳动力过剩,造成就业压力和社会不稳定。保持适当的总和生育率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3、影响社会福利体系:总和生育率对社会福利体系的影响不容忽视。随着生育率的下降,老年人口比例逐渐增加,社会福利体系面临巨大压力。为了维持社会福利体系的稳定运行,政府需要投入更多的财政资金用于老年人口的福利保障。而过高的生育率也可能导致社会福利体系负担过重,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五、生育率计算
人口生育率通常指一年内出生人数与平均人口之比,它反映了人口的出生水平,一般用千分数表示。计算公式公式:出生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内平均人口数)×1000‰。出生人数是指活产,即脱离母体时(不管怀孕月数),有过呼吸或其他生命现象的活婴儿综合.年平均人数是年初,年底人口数的平均数,也可以用年中人口数代替.它是人口自然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和研究人口变动的重要依据。出生率是以每千人每年出生的婴儿数来表示的。世界各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差别很大。出生率可分为五等。即:>50‰、40~49‰、30~39‰、20~29‰及<20‰。性别比是指每100个女性中所对应的男性数目,性别比越大,表明男性所占比例越大。计划生育率指某地区某时期内符合计划生育要求出生的所有活产婴儿数与该地同时期内出生的活产婴儿总数之比,是反映该地期内计划生育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
六、总和生育率怎么计算
总和生育率,是指该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计算模式并不代表妇女们一生生育的子女数。根据今年两会新闻发布会上宣称:2016年的总和生育率达到1.7%。
992年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的38万人调查申报的全国1991年和1992年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65和1.52,大大低于总和生育率为2.1的替代水平。人们不相信38万人调查的结果,也没有其他可信的数据来源,大家期待着1995年国家统计局的“小普查”结果。
然而结果令人失望,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农村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56,甚至比政策生育率还低0.2。到2000年人口普查,结果更令他们吃惊, 2000年的总和生育率甚至低到1.22。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和一五计划的大规模实施,人口增长迅速,总和生育率持续攀升;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经济形势严峻,人口非正常死亡大量增加,粮食异常紧张,所以总和生育率大幅下降。
到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人口和总和生育率猛烈反弹,其幅度要大大高于经济恢复的速度,之后总和生育率一直保持在高位整理。
由于七十年代就业困难,加上国家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推广避孕药具,所以总和生育率开始逐步下降。到90年代以后,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机制内在地具有调节人口增长的功能,抚养孩子的成本大幅上升。
会迫使居民尤其是城镇居民和进城农民工降低生育率,所以妇女总和生育率始终在低位徘徊,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要求放松计划生育政策的呼声越来越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总和生育率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