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证据若干规定2023全文(民事案件的证据标准)

今天给各位分享民事证据若干规定2023全文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民事案件的证据标准进行解释,假设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2019修正)
  2. 民事案件的证据标准
  3. 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2022

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2019修正)

1、一、当事人举证第一条原告向人民法院起诉或者被告提出反诉,应当提供符合起诉条件的相应的证据。第二条人民法院应当向当事人说明举证的要求及法律后果,促使当事人在合理期限内积极、全面、正确、诚实地完成举证。

2、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可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第三条在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陈述的于己不利的事实,或者对于己不利的事实明确表示承认的,另一方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

3、在证据交换、询问、调查过程中,或者在起诉状、答辩状、代理词等书面材料中,当事人明确承认于己不利的事实的,适用前款规定。第四条一方当事人对于另一方当事人主张的于己不利的事实既不承认也不否认,经审判人员说明并询问后,其仍然不明确表示肯定或者否定的,视为对该事实的承认。第五条当事人委托诉讼代理人参加诉讼的,除授权委托书明确排除的事项外,诉讼代理人的自认视为当事人的自认。

4、当事人在场对诉讼代理人的自认明确否认的,不视为自认。第六条普通共同诉讼中,共同诉讼人中一人或者数人作出的自认,对作出自认的当事人发生效力。

5、必要共同诉讼中,共同诉讼人中一人或者数人作出自认而其他共同诉讼人予以否认的,不发生自认的效力。其他共同诉讼人既不承认也不否认,经审判人员说明并询问后仍然不明确表示意见的,视为全体共同诉讼人的自认。第七条一方当事人对于另一方当事人主张的于己不利的事实有所限制或者附加条件予以承认的,由人民法院综合案件情况决定是否构成自认。第八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九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事实,不适用有关自认的规定。

6、自认的事实与已经查明的事实不符的,人民法院不予确认。第九条有下列情形之一,当事人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撤销自认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

7、(二)自认是在受胁迫或者重大误解情况下作出的。

8、人民法院准许当事人撤销自认的,应当作出口头或者书面裁定。第十条下列事实,当事人无须举证证明:

9、(一)自然规律以及定理、定律;

10、(三)根据法律规定推定的事实;

11、(四)根据已知的事实和日常生活经验法则推定出的另一事实;

12、(五)已为仲裁机构的生效裁决所确认的事实;

13、(六)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确认的基本事实;

14、(七)已为有效公证文书所证明的事实。

15、前款第二项至第五项事实,当事人有相反证据足以反驳的除外;第六项、第七项事实,当事人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第十一条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证据,应当提供原件或者原物。如需自己保存证据原件、原物或者提供原件、原物确有困难的,可以提供经人民法院核对无异的复制件或者复制品。第十二条以动产作为证据的,应当将原物提交人民法院。原物不宜搬移或者不宜保存的,当事人可以提供复制品、影像资料或者其他替代品。

16、人民法院在收到当事人提交的动产或者替代品后,应当及时通知双方当事人到人民法院或者保存现场查验。第十三条当事人以不动产作为证据的,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供该不动产的影像资料。

17、人民法院认为有必要的,应当通知双方当事人到场进行查验。第十四条电子数据包括下列信息、电子文件:

18、(一)网页、博客、微博客等网络平台发布的信息;

19、(二)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即时通信、通讯群组等网络应用服务的通信信息;

20、(三)用户注册信息、身份认证信息、电子交易记录、通信记录、登录日志等信息;

21、(四)文档、图片、音频、视频、数字证书、计算机程序等电子文件;

22、(五)其他以数字化形式存储、处理、传输的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信息。第十五条当事人以视听资料作为证据的,应当提供存储该视听资料的原始载体。

23、当事人以电子数据作为证据的,应当提供原件。电子数据的制作者制作的与原件一致的副本,或者直接来源于电子数据的打印件或其他可以显示、识别的输出介质,视为电子数据的原件。第十六条当事人提供的公文书证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形成的,该证据应当经所在国公证机关证明,或者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该所在国订立的有关条约中规定的证明手续。

24、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形成的涉及身份关系的证据,应当经所在国公证机关证明并经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该国使领馆认证,或者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该所在国订立的有关条约中规定的证明手续。

25、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的证据是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形成的,应当履行相关的证明手续。

二、民事案件的证据标准

证明标准指的是负担证明责任的人提供证据对案件事实加以证明所要达到的程度,是当事人证明责任能否解除的分水岭,也是法官判定事实真伪不明的标准。那么,民事诉讼的证据证明标准是什么呢?下面就由为您解答,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2、案件事实均有必要的证据予以证明;

3、证据之间、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的矛盾得到合理的排除;

4、得出的结论是惟一的,排除了其他可能性。也就是要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裁判才是正确的。

具体来说,可以落实到《证据规定》的第72、73条

1、《证据规定》第72条规定:“一方当事人提出的证据,另一方当事人认可或者提出的相反证据不足以反驳的,人民法院可以确认其证明力。一方当事人提出的证据,另一方当事人有异议并提出反驳证据,对方当事人对反驳证据认可的,可以确认反驳证据的证明力。”

2、第73条规定:“双方当事人对同一事实分别举出相反的证据,但都没有足够的依据否定对方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结合案件情况,判断一方提供证据的证明力是否明显大于另一方提供证据的证明力,并对证明力较大的证据予以确认。因证据的证明力无法判断导致争议事实难以认定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据举证责任分配的规则作出裁判。”第73条可以被概括为“明显优势证据规则”。

证明标准与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法院行使审判权以及证明责任问题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当有争议的待证事实一旦确定由哪一方当事人承担证明责任后,紧接着的问题就是,证明应当达到怎样的程度,才不至于使待证事实处于真伪不明的状态。假设证明没有达到这一状态,便要实际承担相应的不利后果。证明标准的意义在于,对当事人来讲,只有了解了证明标准,才知道应当具有哪些证据或如何证明才能达到证明的要求,而不至于使当事人证据不足时贸然提起诉讼,或者在已经达到证明标准时仍未提起诉讼。在诉讼中反证的运用也与证明标准有密切的关联。当负有证明责任的一方当事人的证明已经达到证明标准,法官有可能认定时,就必须提出反证推翻本证,这样可以避免反证的盲目性。对于具体认定案件的法官而言,只有明确证明标准,才能够正确把握认定案件事实所需要具备何种程度的证据,才能以此衡量待证事实是否已经得到证明,进而要求当事人进一步补充证据加以证明。

以上就是关于民事诉讼的证据证明标准及其相关问题,希望这些资料和步骤足够的清晰,假如您对此仍有疑问的话您可以找律师咨询,为您解决一些与这方面相关的分歧并解决与刑事案件相关的问题是我们的荣幸。希望对您有帮助,感谢您的阅读。

三、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2022

1、目前我国没有《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法律规定,关于民事诉讼中的证据规定可以参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执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对当事人举证、证据的调查收集和保全、举证时限与证据交换、质证、证据的审核认定等方面作出了规定。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3、第一条_原告向人民法院起诉或者被告提出反诉,应当提供符合起诉条件的相应的证据。

4、第二条_人民法院应当向当事人说明举证的要求及法律后果,促使当事人在合理期限内积极、全面、正确、诚实地完成举证。

5、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可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

6、第三条_在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陈述的于己不利的事实,或者对于己不利的事实明确表示承认的,另一方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

7、在证据交换、询问、调查过程中,或者在起诉状、答辩状、代理词等书面材料中,当事人明确承认于己不利的事实的,适用前款规定。

8、第四条_一方当事人对于另一方当事人主张的于己不利的事实既不承认也不否认,经审判人员说明并询问后,其仍然不明确表示肯定或者否定的,视为对该事实的承认。

9、第五条_当事人委托诉讼代理人参加诉讼的,除授权委托书明确排除的事项外,诉讼代理人的自认视为当事人的自认。

10、当事人在场对诉讼代理人的自认明确否认的,不视为自认。

11、第六条_普通共同诉讼中,共同诉讼人中一人或者数人作出的自认,对作出自认的当事人发生效力。

12、必要共同诉讼中,共同诉讼人中一人或者数人作出自认而其他共同诉讼人予以否认的,不发生自认的效力。其他共同诉讼人既不承认也不否认,经审判人员说明并询问后仍然不明确表示意见的,视为全体共同诉讼人的自认。

END,本文到此结束,假设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