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关于洛州刺史是几品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唐朝洛州牧是几品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假设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一、狄仁杰内史是什么官,狄仁杰的最大官职,是几品
狄仁杰的最大官职,是几品
狄仁杰的最大官职是身为宰相时的官衔为正三品。
狄仁杰的最大官职是身为宰相时的官衔为正三品。
唐代三省制的特点是在建立不久就向二省、一省转变。这种变化的动因在于皇权对于相权的控制、以及提高行政效率。
宰辅就是宰相。狄仁杰是正三品的品秩;因为他是内史令(中书省长官),所以他是宰相之一!
狄仁杰是“同凤台鸾阁三品平章事”的官职,由于皇权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加强决策机关的实力,将三省长官之外的官员吸收进决策机关来,就出现了“同中书门下三品平章事”(所以狄仁杰是同凤台鸾阁三品平章事)这个官职。平章事就是平章军国重事,解释起来就是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就是与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一样都是正三品。这个官职在唐以后成了实际的宰相之职。而仆射虽然是最大的官,但假如不被加上这个官职,也会被排挤出宰相之列,成了虚职。唐代后期尚书省的权利被不断削弱,加上仆射常常被排挤出宰相行列,因此仆射虽然官位尊贵(据史料载,仆射上朝,自宰相以下,皆送之),但逐渐象三师与三公一样,成了虚职。
狄仁杰字怀英,山西太原人,早年及第,历任汴州判佐,大理寺丞,豫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以不畏权贵著称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进拜内史,随武则天巡幸三阳宫。当时,文武百官多随驾前往,唯有狄仁杰获赐宅第一所,恩宠冠绝当朝。是年九月,狄仁杰病逝,终年七十一岁。武则天废朝三日,追赠他为文昌右相,赐谥号文惠。
营州之乱时,得到起复。神功元年(697年),再度拜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迁纳言。用于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培植举荐忠于唐朝的势力,成为大唐社稷得以延续的重要支柱。
久视元年(700年),拜内史令。同年九月,病逝,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唐中宗复位后,追赠司空、梁国公,累赠太师,配享中宗庙廷。
狄仁杰担任并州法曹时,同僚郑崇质要到很远的地方公干,但是他的母亲年老多病。狄仁杰主动对郑崇质道:“你母亲病重,而你却要出远门,怎么能让亲人对远在万里之外的你担心呢?”他去见并州长史蔺仁基,请求代替郑崇质出行。
蔺仁基非常感动,联想到自己与司马李孝廉之间的不和,深感惭愧,主动与李孝廉和解。他还经常对人称赞狄仁杰道:“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后世遂用“斗南一人”比喻天下绝无仅有的人才。
1、唐朝的内史就是中书令,中书令为中书省之长官,属于宰相职。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副总理。
2、唐朝的黜陟使是唐朝中央对地方监管和巡查的专员,有权罢免或提升地方官员,也可称钦差。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巡回督导组组长。
1、隋唐早期,任中书令为中书省之长官,属于宰相职。
隋朝时因为隋文帝的父亲名叫杨忠,为忠避讳,改中书令为内史令,中书省为内史省。炀帝时一度改为内书令,开始与侍中成为宰相,在具体执政上超过尚书令,尚书令仅仅成为荣誉头衔,隋文帝的三个儿子同时被加尚书令,而执政的杨素为中书令(内史令)。
唐朝依然沿袭隋朝,唐太宗开始也加衔尚书令。唐武德三年(620),复为中书令。高宗曾改为右相。武则天时改中书令为“内史”,中书省为“凤阁”。
玄宗开元初一度改为紫微令,天宝初又改为右相。后均复旧。唐初中书令为正三品,位侍中上,大历二年同升正二品。
唐后期多以两省侍郎同平章事为宰相,以两省长官位高权重故,不常除拜。或用以藩镇武将加衔,不预政事。
2、黜陟使制度,是唐代朝廷对地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察、以决定对其进行升迁或贬黜的重要制度。这种行政监察对唐代地方官吏的有效任用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新唐书》载,黜陟使在唐代要“掌察所部善恶,举大纲。巡省天下诸州,有巡察、安抚、存抚之名”。可见黜陟使的职责一是要“察善恶、举大纲”,即对地方官吏的吏治进行监督。
对今人来说,“黜陟使”这个名称比较陌生,后来唐朝也废掉了这个官名,改为其他名称。虽然名称不一,但功能都是巡视地方、考察干部。
根据其功能,它另外的名称又叫巡察使、安抚使。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监察区(后增加到15道),每道设监察御史一人。
用今天的话来说,这就叫做跨行政区监察。跨行政区监察的效果是很明显的,“天高但皇帝不远”,对地方干部有很强的威慑力,也让优秀地方干部能够脱颖而出。
史载,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派李靖等13人为“黜陟大使”,二十年(646年)又派孙伏伽等大臣20人巡察全国各地,循汉制以六条问事,考查官吏,进行奖惩,并了解各地情况,***间疾苦,赈济穷乏。
玄宗、肃宗时,亦曾遣使出巡。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为推行“两税法”,又在各道设黜陟使,以统一税制,同时考察地方官吏的政绩。可见,这是一个权力颇大的钦差大臣干的活。
连续剧《神探狄仁杰》某集中说到狄仁杰被武则天任命为“黜陟使”一事,但字幕打出的却是“黜置使”。“黜置”的“置”乃讹化字,应为“陟”,从无“黜置使”一职。
二、唐朝武则天时代首都是洛阳吧,那么洛州刺史比京兆尹大吗
1、体制上来说,肯定是刺史比较大,一州的长官啊,省长级的;京兆尹是京官,属于市级长官了。就表面上的地位而言,京兆尹却是比刺史要高,毕竟是京官,面圣机会想必相当多,这种荣誉不是一般地方性官员能有的;但是实际地位上,刺史一般过得会比较舒爽,独霸一方,天高皇帝远嘛,京兆尹可不能,头顶上不仅仅有个皇帝,还有各种比他大的官员...压都得被压死。
2、有几点提示,我查了下,唐玄宗天宝年间变刺史为太守了,至于州牧,唐代貌似没有这个职位,那是汉朝的。
三、唐朝洛州牧是几品
1、唐朝原本不存在所谓“洛州牧”这一职位,历史上,洛州即洛阳,唐朝东都(陪都)。李渊时期,将隋朝洛阳改称洛州,置洛州总管(总督),这个总管就是李世民。李世民贞观年间,改洛州为东都。武则天初改东都为神都,后仍称东都。
2、李隆基又改东都为河南府,又称东京。各地的府中,京师(京兆)、东都(洛阳)、北都(太原)仿古制设“牧”,一般由亲王担任,常常不实际管理政务,也经常缺位。
3、京师、东都、北都、凤翔、成都、河中、江陵、兴元、兴德九府各设“尹”一名,是常置最高长官,其下有“少尹”二名为副。唐高宗永徽年间,尹改名“长史”。
4、因此,按唐朝官职品级,洛州牧为从二品,与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同级。
5、唐初依隋旧制,地方上有州(郡)、县两级。据《旧唐书地理志》的记载,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全国有358州,1551县。州县均按其地位之轻重,辖境之大小,户口之多寡以及经济开发水平之高低分为上、中、下三等。
6、三万户以上为上州,二万户以上为中州,二万户以下为下州;五千户以上为上县,二千户以上为中县,一千户以上为中下县,其余为下县。近京之州称辅州,京都所在县名赤县,京之旁邑谓畿县,此外还有雄、望、紧、上、中、下等级,一般也是按户口多少而定的.州的长官为刺史。
7、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州为郡,改刺史为太守。后复称州,上州刺史从三品,其下佐官有别驾1人,从四品下,长史1人,从五品上,司马1人,从五品下,录事参军事1人,从七品上,录事2人,从九品下。
8、此外还有司功、司仓、司户、司田、司兵、司法、司士等七曹参军各1人,皆从七品下。又有市令、丞、文学、医学博士等;中州刺史正四品上、下州刺史正四品下,其下佐官仿上州,但不全置。别驾(中州不置)、长史、司马称为“上佐”。
9、唐制规定,凡刺史缺员或为亲王兼领时,上佐可代行州事。但在一般情况下,上佐并无具体职任,因其品高俸厚,又不亲实务,故多用以优待宗室或安置闲散官员等,所以白居易称这类官为“送老官”。
10、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朝官制
11、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朝官员品级
四、狄仁杰是什么官正几品
1、初任大理丞改任侍御史-都属从六品下
2、后历任宁州、豫州刺史正四品下冬官(工部)侍郎地官(户部)侍郎-正四品上
3、中间被贬为复州(今湖北沔阳西南)刺史,入为洛州司马。
4、691年回京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开始了他短暂的第一次宰相生涯-同三品
5、长寿二年(693年)正月,武承嗣勾结酷吏来俊臣诬告狄仁杰等大臣谋反后被贬为彭泽令-正七品
6、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十月武则天起用狄仁杰为魏州(今河北大名一带)刺史而后升任幽州都督-从三品
7、神功元年(697年)十月,狄仁杰被武则天招回朝中,官拜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兼纳言,恢复了宰相职务-从三品
8、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升为内史(中书令)-正三品
9、武则天时,只有中书令和侍中为真宰相
10、因为唐朝一二品都为虚衔正三品中书令为三省长官已属极品!
OK,关于洛州刺史是几品和唐朝洛州牧是几品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