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和赤芍的区别,张仲景用芍药是白芍还是赤芍

大家好,小编今天给各位分享白芍和赤芍的区别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张仲景用芍药是白芍还是赤芍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假设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白芍和赤芍的区别 四个方面快速区别白芍和赤芍
  2. 赤芍和白芍的区别有哪些
  3. 白芍和赤芍的区别是什么
  4. 白芍与赤芍的区别
  5. 赤芍和炒赤芍有区别吗

一、白芍和赤芍的区别 四个方面快速区别白芍和赤芍

品种不同:白芍主要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eorialactiflora Pall的干燥根,而赤芍主要为毛茛科植物毛果赤芍Paeonia viitchiiLynch和卵叶芍药(草芍药)Paeonia obovataMaxim的干燥根。

来源不同:白芍的主要来源为栽培植物,而赤芍的主要来源为野生植物。

产地不同:白芍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主产于浙江、安徽、四川等地;赤芍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主产于内蒙古、辽宁、河北、甘肃等地。

采集时间不同:白芍夏、秋季均可采挖,而赤芍则主要在秋季采挖。

芍药之名称,有两种解释:其一,绰约的音转,因芍药花容绰约而得名;其二,制服食毒,调和五味,一勺之多,即可奏效,称为“勺药”。

芍药分为白芍和赤芍两种,白芍《诗经》称“勺药”、“离草”,《吴普本草》名“其积”,《名医别录》异名“余容”、“犁食”、“白木”,《本草纲目》又名“将离”,别名金芍药。

赤芍别名木芍药,《圣济总录》称为“红芍药”。而现今将二者分别称为白芍、赤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中华本草》、《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均用白芍、赤芍作为药名。

白芍味酸、苦,性微寒,归肝、脾两经;赤芍味苦,性微寒,归肝经。

在功效方面:白芍与赤芍功效差异显著,白芍功偏补、收,既补肝又泻肝,补者即补肝血,以养肝之体;泻者,柔肝、敛肝、疏肝,以泻肝之用,故长于益阴和营,养血柔肝,平抑肝阳,兼能安脾;赤芍功偏泻、散,长于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兼泻肝火,故《注解伤寒论》云:“芍药,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散。”

二、赤芍和白芍的区别有哪些

白芍和赤芍都是常见的中草药植物,都具有一定的药用和食用价值,大家知道赤芍和白芍的区别吗?下面我为大家推荐一些白芍和赤芍的区别知识,希望大家有用哦。

芍药在中药中有“白、赤”之分。《本草纲目》中说:“白芍药益脾,能于土中泻木;赤芍药散邪,能行血中之滞。”近代以开白花者为白芍药,开红花者为赤芍药。白芍药多系家栽,赤芍药多系野生,二者为同一科属植物,其根外观亦无大区别,故六朝以前统称为芍药。

白芍和赤芍,以现代中药药理认识而论,它们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中药材。但植物学的角度来看,白芍与赤芍又同属一科植物即毛茛科,且几乎是同种,可谓原系一家。今天我们就来分辨一下白芍和赤芍。

白芍与赤芍在外观上差别很大。白芍的“白”字表现的明显,品质也是洁白光滑,断面为带角质光泽的硬粉质状态。

而赤芍不仅外表黑褐色,其断面也与赤字对应,红中透着褐色。

赤白二芍本来是同宗,何以成了面目炯异的两个品种?原来,问题的根本在于白芍系人工栽培并经一定产地加工后的芍药,而赤芍则大多为野生品种而已。

1、对血凝有抑制作用:赤芍能使血栓形成时间明显延长,长度缩短,重量减轻。

2、降低血脂:赤芍浸膏片5g(生药)/kg,每日服1次,连用10-15星期,可使高脂显着降低。

3、调节T淋巴细胞:实验证明可明显提高正常小鼠的T淋巴细胞转化。

4、抗炎:赤芍所含的丹皮酚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对多种致炎剂所致的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渗出和水肿以及免疫性炎症均有显着的抑制作用。

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扩张冠状动脉,降低血压。

2、护肝作用:对四氯化碳、黄曲霉毒素B1、D-半乳糖胺所致肝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

3、解痉作用:对肠管和在位胃运动有抑制作用,显着对抗催产素引起的子宫收缩。

4、镇痛作用:能抑制小鼠扭体、嘶叫、热板反应,对吗啡抑制扭体反应有协同作用,并能对抗戊四唑所致惊厥。

三、白芍和赤芍的区别是什么

1、赤芍味苦,性凉,具有化瘀、止痛、凉血、消肿的功效,对肠风下血、月经不调、自汗盗汗、目赤肿痛、腹痛、胁痛等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而白芍为毛莨科芍药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药除去外皮的根。性凉,功效与赤芍基本相同,传统上多用于阴虚发热、自汗盗汗,主治头晕、头痛、胸胁疼痛、痢疾腹痛、阑尾炎腹痛、腓肠肌痉挛、痛经和月经不调等症。

2、赤芍则用于活血祛瘀止痛,多治肝郁血滞之胁痛、血滞痛经、症瘕腹痛、跌打损伤、瘀肿疼痛等血滞疼痛症状。而白芍用于柔肝止痛,多治肝脾不和的胸痛、腹疼痛或四肢挛急疼痛等症状。

3、食用白芍可以帮助改善心肌,而食用赤芍可以帮助我们治疗一些肿痛的现象,食用赤芍对于调理女性的月经不调是非常有帮助的。白芍还可以增加我们的抵抗力,所以两种都拥有各自的功效与作用。

四、白芍与赤芍的区别

白芍是毛莨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头尾和细根,置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晒干,那么白芍与赤芍区别有哪些呢?下面,为您带来“白芍与赤芍的区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更多内容尽在。

赤芍和白芍均可止痛。但白芍长于柔肝止痛,多治肝脾不和之胸胁脘腹疼痛或四肢挛急疼痛。而赤芍则长于活血祛瘀止痛,多治肝郁血滞之胁痛、血滞痛经、症瘕腹痛、跌打损伤、瘀肿疼痛等。

白芍可养血调经,平抑肝阳,敛阴止汗。常用治肝血亏虚,面色苍白,眩晕心悸,或月经不调,崩中漏下,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及外感风寒,营卫不和之汗出恶风,阴虚盗汗。赤芍可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清泄肝火,常用治温毒发斑,血热吐衄,热毒壅盛,痈肿疮疡,肝火目赤肿痛。

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扩张冠状动脉,降低血压(d-儿茶精和没食子酸乙酯有抗血栓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2、护肝作用。对四氯化碳、黄曲霉毒素B1、D-半乳糖胺所致肝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

3、解痉作用。对肠管和在位胃运动有抑制作用,显著对抗催产素引起的子宫收缩。

4、镇痛作用。能抑制小鼠扭体、嘶叫、热板反应,对吗啡抑制扭体反应有协同作用,并能对抗戊四唑所致惊厥。

有实验证明:赤芍能使血栓形成时间明显延长,长度缩短,重量减轻;凝血酶原时间和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缩短,表明对血凝有显著抑制作用。

赤芍浸膏片5g(生药)/kg,每日服1次,连用10-15星期,使高脂血兔的血浆总胆固醇(Tch),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h)、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h)显著降低。

可明显提高正常小鼠的T淋巴细胞转化,对T淋巴细胞功能低下的小鼠,赤芍对淋转无影响,但可使抑制性T细胞(TS)的异常增高平抑至正常水平,表明能抑制Ts功能。

赤芍所含的丹皮酚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对多种致炎剂所致的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渗出和水肿以及免疫性炎症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五、赤芍和炒赤芍有区别吗

赤芍和炒赤芍有区别吗,我国二中草药有很多的种类,赤芍药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药材,药用价值非常高,可以清热凉血,对身体很有好处,下面分享赤芍和炒赤芍有区别吗。

其实炒赤芍就是赤芍,是同一种药品,只不过在后期的处理时,炒赤芍比赤芍多了一步炒制的过程,因此,炒赤芍要比赤芍的药性缓和一些,赤芍是著名野生地道中药材,产于我国大部分地区,为植物芍药或川赤芍的根,应用历史悠久,用量较大、用途广泛且需求较为刚性,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出口。

赤芍别名:山芍药、草芍药,性味:酸苦,凉,归肝经。来源于为双子叶植物药毛茛科植物芍药(野生种)、草芍药、川赤芍等的根。性状:本品呈圆柱形,稍弯曲,长5~40cm,直径0.5~3cm。表面棕褐色,粗糙,有纵沟及皱纹,并有须根痕及横向凸起的皮孔,有的外皮易脱落。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粉白色或粉红色,皮部窄,木部放射状纹理明显,有的有裂隙。气微香,味微苦、酸涩。

主要成分:芍药的根含芍药甙。草芍药的根含挥发油、脂肪油、树脂、鞣质、糖、淀粉、粘液质、蛋白质等。另含苯甲酸约0.92%。芍药属植物大都含芍药甙,根中含量1.8~7.3%,全在根皮部分;叶中含量1~1.1%。赤芍的功效:行瘀,止痛,凉血,消肿。治瘀滞经闭,疝瘕积聚,腹痛,胁痛,衄血,血痢,肠风下血,目赤,痈肿。《本经》:"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别录》:"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药性论》:"治肺邪气,腹中疞痛,血气积聚,通宣脏腑拥气,治邪痛败血,主时疾骨热,强五脏,补肾气,治心腹坚胀,妇人血闭不通,消瘀血,能蚀脓。"《日华子本草》:"治风补劳,主女人一切病并产前后诸疾,通月水,退热除烦,益气,天行热疾,瘟瘴惊狂,妇人血运,及肠风泻血;痔瘘、发背、疮疥,头痛,明目,目赤,胬肉。"《开宝本草》:"别本注云,利小便,下气。"

《滇南本草》:"泻脾火,降气,行血,破瘀,散血块,止腹痛,退血热,攻痈疮,治疥癞。"《药品化义》:"泻肝火。"赤芍的禁忌1、不宜大量食用。即使是水果、蔬菜等人们常吃的食物都不适宜大量食用,更何况是作为药材的赤芍呢。赤芍的禁忌人群:血虚者慎服。血虚者要慎重食用赤芍并不是现在所研究出来的,自古代起就有了这个说法。例如在《本草衍义》:“血虚寒人,禁此一物。”这里的一物就是指赤芍;《本草经疏》:“赤芍药破血,故凡一切血虚病,及泄泻,产后恶露已行、少腹痛已止,痈疽已溃,并不宜服。”

炒芍药具有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用于头痛眩晕,胁痛,腹痛,四肢挛痛,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赤芍的功能:行瘀、止痛、凉血、消肿。主治:治瘀滞经闭、疝瘕积聚、腹痛、胁痛、衄血、血痢、肠风下血、目赤、痈肿、跌扑损伤。实际上,炒赤芍是赤芍经过炒制后的成品,炒后药性更缓和,活血止痛而不伤中,可用于瘀滞疼痛。

芍药含有芍药甙、安息香酸、挥发油、树脂、糖类、淀粉等,对痢疾杆菌、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并有镇痛、镇静和抗惊厥的作用。其中芍药甙具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心肌血注,扩张血管,对抗急性心肌缺血,抑制血小板聚集,镇静、镇痛、解痛、抗炎、抗溃疡等多种作用;特别是在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方面,有着较好的效果。

但是不管是赤芍还是炒赤芍,都不能与藜芦同用。血虚者也要慎服赤芍。

主要含芍药苷类和丹皮酚类成分。

1、芍药苷类:赤芍的成分与白芍大致相同。都主含芍药苷,但量上有差异。《中国药典》规定芍药苷含量不得少于2%。赤芍还含苯甲酰芍药苷、芍药新苷、芍药内酯苷、氧化芍药苷、芍药花苷、芍药苷元、没食子酰芍药苷。

2、丹皮酚类:含牡丹酚、牡丹酚苷、牡丹酚原苷。

3、其他:赤芍还含胡萝卜苷、苯甲酸、β一谷甾醇、鞣质、挥发油等成分。

1、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用于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症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

2、赤芍能清血分实热,散瘀血留滞。该品功能与丹皮相近,故常与丹皮相须为用。但丹皮清热凉血的`作用较佳,既能清血分实热,又能治阴虚发热;而赤芍只能用于血分实热,以活血散瘀见长。

3、治瘀滞经闭,疝消肿瘕积聚,腹痛,胁痛,衄血,血痢,肠风下血,目赤,痈肿。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发热、舌绛、身发斑疹,以及血热妄行等。配生地、牡丹皮等,

4、用于经闭,跌打损伤,疮痈肿毒等气血瘀滞证。配川芎、当归、桃仁、红花等,可用于经闭及跌扑损伤;配当归、金银花、甘草等,可用于疮痈肿毒

5、去瘀,止痛,凉血,消肿。治瘀滞经闭,疝瘕积聚,腹痛,胁痛,衄血,血痢,肠风下血,目赤,痈肿。止痛,利小便,益气。

材料:生地3钱,当归2钱,荆芥1钱5分,防风1钱5分,赤芍1钱,川芎1钱,白鲜皮1钱,蝉蜕1钱,薄荷1钱,独活7分,柴胡7分。用法:加红枣肉2枚,水2钟,煎8分,去滓服。

功效:调荣滋血消风。主治:赤白游风,滞于血分发赤色者。

材料:当归、黄芩、芍药、芎藭各210克、白术105克。用法:上药杵为散。每服6克,温酒送下,每日二次。

功效:养血健脾,清热安胎。主治:妊娠胎动不安。

1、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发热、舌绛、身发斑疹,以及血热妄行等。配生地、牡丹皮等。

2、用于经闭,跌扑损伤,疮痈肿毒等气血瘀滞证。配川芎、当归、桃仁、红花等,可用于经闭及跌扑损伤;配当归、金银花、甘草等,可用于疮痈肿毒。

赤芍药不宜与藜芦同用。赤芍药虽然有很好的药效,但也不是人人都能食用的。血虚寒人,赤芍药破血,故凡一切血虚病,及泄泻,产后恶露已行、少腹痛已止,痈疽已溃,并不宜服。《本草经集注》:“须(一作‘雷’)丸为之使。恶石斛、芒硝。畏消石、鳖甲、小蓟,反藜芦。”

赤芍和白芍均可止痛。但白芍长于柔肝止痛,多治肝脾不和之胸胁脘腹疼痛或四肢挛急疼痛。而赤芍则长于活血祛瘀止痛,多治肝郁血滞之胁痛、血滞痛经、症瘕腹痛、跌打损伤、瘀肿疼痛等。

白芍可养血调经,平抑肝阳,敛阴止汗。常用治肝血亏虚,面色苍白,眩晕心悸,或月经不调,崩中漏下,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及外感风寒,营卫不和之汗出恶风,阴虚盗汗。赤芍可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清泄肝火,常用治温毒发斑,血热吐衄,热毒壅盛,痈肿疮疡,肝火目赤肿痛。

赤芍药气味微香,还带点苦涩,一般大家选择条形粗长、断面粉白色、粉性比较大的是最好的。人们食用赤芍药可以养血健脾、清热安胎,所以就算孕妇也是可以食用的,而且女性假设有月经不调、闭经的情况也可以用赤芍药调理。人们一般在秋季最适合擦挖赤芍药,这个时候的质量比较高,而且用于养血止痛,治疗跌打损伤等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材料:主料:母鸡1500克,瘦猪肉750克,猪排骨(大排)750克,

辅料:党参5克,茯苓5克,白术5克,甘草3克,熟地黄8克,赤芍药5克,当归8克,川芎3克,

调料:大葱15克,姜10克,黄酒20克,盐10克,味精2克

1、将党参、茯苓、炒白术、炙甘草、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配齐后,装入洁净纱布袋内,扎口备用。

2、将母鸡宰杀后,去毛桩及内脏,洗净;猪肉洗净;杂骨捶破;生姜拍破;葱切成段。

3、将猪肉、鸡肉、猪杂骨、药袋放入铝锅内,加水适量,先用武火烧开,打去浮沫,加入葱、生姜、料酒,改用文火煨炖至酥烂。

4、将药袋捞出不用,捞出鸡肉、猪肉切好,再放入锅内,加少许盐、味精即可。

关于白芍和赤芍的区别,张仲景用芍药是白芍还是赤芍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